• 当前位置:
  • 资讯>正文
作家学者们如何看待“叙事共同体”?第十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3-08-16 18:56:10 来源:东方网


(资料图片)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8月16日报道:2023上海书展今天开幕。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品牌,第十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昨晚举行。主论坛围绕“叙事共同体”展开,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吴俊教授和作家、翻译家黄昱宁担任主持。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奥地利作家菲利普·韦斯,学者陈福民、顾春芳、倪文尖、唐克扬,作家田耳、索南才让、路内等嘉宾轮流上台,发表主题演讲。

陈福民认为,“叙事共同体”这个概念表明了一种文学写作的危机状况,这是“传统”文学正在经历着的、最需要严肃对待的危机时刻,即以文字为唯一媒介的文学写作在现代工业社会或现代文明中的位置。当下,几乎所有小说家都把自己小说是否卖了影视版权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出于金钱的考虑,而是小说家们不得不在传统的文字崇拜之外,去正视和回应新的文明挑战与新的叙事可能性。当所有的文明手段与叙事媒介不再局限于文字崇拜,那个被塑造出来的“叙事共同体”正在扑面而来。写作者们有捍卫语言文字美感的义务,但这个义务同时也包含着深刻复杂的文明话题与时代形式,不可避免地要求文学叙事直面新的挑战,并且走进新的文明。

《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作者菲利普•韦斯用登山来阐述自己所理解的“叙事共同体”。“如果所有登山者在山顶相遇,看着地平线,互相描述他们各自遇到的山,比如森林大火、从灌木后面探出脑袋的狐狸、陡坡上的暴风雨……这许多山汇入一个叙事共同体,合为一幅万花筒式的图像。”在他看来,每个写作者用心创造属于这个错杂、纤巧而美妙之世界的山的新形象和新故事。

“高科技加持之下,在翻译技术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再要解决语言的障碍,让人感觉就是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文学的翻译也有望由专家和人工智能共同完成。”田耳谈到,我们似乎都在等待这一技术突破,让文学成为“叙事共同体”中被迅速补强的那块短板,让我们不必借助别的强势共同体,也能达成最有效的沟通。“我正在创作的小说也是关于我们如何面对人机时代的到来。在这变局之中,只有抱以不喜不惧的心态,才会是称职的写作者和见证人。

洛伦佐·席尔瓦认为,无论谁写小说,都不应该在乎作品是否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也绝不应该去刻意模仿电影或电视剧的已有成就。“我并不否认支撑如今电视剧热潮的才华,也不否认其成功经验对小说家可能有启发意义。但我质疑的是,与阅读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乔伊斯写的最糟糕的作品相比,通过观看最优秀的电视剧,人们能学到更多小说所需的各种写作技巧。”他表示,阅读是写作者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养分,尽管写作者也可能从其他方面获取启示。

自2011年创立以来,上海国际文学周始终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跟往年相比,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一大亮点为嘉宾阵容强大,邀请的国外作家有资深的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等,国内作家有阿来、哲贵等,学者则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福民老师、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唐小兵教授、北大教授顾春芳、华师大教授倪文尖等。

今天起至8月21日,共计有28位文学周嘉宾将参加40多场各类活动,包括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的“诗歌之夜”,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朵云书院、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等地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活动,并且今年首度在多个活动里采用网络直播手段,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读者能“亲历现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延伸阅读